社交品牌(Social Brand)


云华互动数字品牌与数字传播研究中心所发布的《六维品牌主(6-Dimension Brand)》理论模型指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下,一个优势品牌所应该具备的六大品牌维度为:企业品牌(Corporation Brand)、产品品牌(Product Brand)、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企业公民品牌(Corporate Citizen Brand)、企业家品牌(Entrepreneur Brand)、社交品牌(Social Brand)。

其中,“社交品牌(Social Brand)”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和重要的社交媒体运营与传播理论基础,是数字化时代,品牌主塑造“人格化”品牌,并形成新传播环境下优势品牌影响力的有效创新实践。


“社交品牌(Social Brand)”,是品牌主充分认知与理解自己所面对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环境,以及处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受众(包括:品牌消费者、品牌潜在用户,以及品牌利益相关方等)的行为特征、传播特征,从而基于此进行以社交媒体为品牌接触点与传播媒介的品牌塑造与传播工作,最终形成品牌体系中完整而相对独立的一个重要品牌维度。相对于传统的品牌传播媒介,社交媒体完整集合了广告、公关、销售和人际传播等所有传播方式与“渠道”,因而形成了一种闭环且相对独立的品牌传播环境。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传播媒介”之一的社交媒体应当成为品牌主构建品牌体系时必须独立而完整进行运营的一个“品牌维度”。“社交品牌”不同于传统“品牌”,它不只是品牌主的“信任状”,更重要的,它是品牌主的“人格特征”与“身份标签”,是作为“社交媒体”中一个“人格化”的社交参与者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基于此拥有“影响力”的基础,同样也是结果。

当一位品牌受众可以轻易的在社交媒体中发出对品牌的看法,从而左右其人际网络对品牌的态度时,数字化时代对于品牌主的一个重要且深刻的影响已经无法回避——用户和品牌主以及媒体的传播层级早已趋于平等,企业无法忽视任何一个传播节点的能量。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社交媒体中的众多“社群”正成为各种“亚文化”、“圈层文化”、“社群文化”生成的“温室”。每种“文化”下受众的特点不尽相同,企业传播“投入-回报”线性关系已经被散点关系所取代,若寄希望在这样一个难以辨析的“随机时代”取得稳定品牌绩效,过去利用“填鸭式推广”强加信任的方式必定无法成功,完全基于“质量优势”、“大牌优势”等构造信任状的时代也同样不复存在。只有打造“品牌吸引力”才能为商业回报增加砝码。

针对于“品牌吸引力”的各类研究与实践浩如烟海,但当社交媒体几乎成为最重要的品牌接触点和传播媒介时,全新的传播介质与其背后的传播客体发生“范式转变”,品牌传递价值与吸引客户的前置条件——与客户“价值观相通”、“接触点相同”、“需求相符”已经与过去天壤之别。因此,基于全新传播环境与传播特点来重新审视与构建“品牌吸引力”正是“社交品牌”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品牌主建设“社交品牌”既是当务之急,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会带来“社会产品边际成本下降”,在数字化时代,无疑信息的产生与传播成本下降最为剧烈,因此伴随而来的是“富信息化产品”旺盛,开启了低成本多方式的传播行为,这正是企业在进行“社交品牌”塑造的最佳切入点——利用用户富集的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基于先进的信息及受众分析技术洞察用户生理与心理“需求”;在深刻的“洞察”下,品牌主可以利用“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优质的内容策划与营销,或者低成本进行一次参与及传播效果远高于传统线下模式的“线上活动”。这些方式与手段,使用户前所未有的“立体化感知品牌”,品牌代表的不再是一个牌子、一句广告语——在社交品牌的塑造中,品牌进入受众生活,与受众直接交流,成为受众的一个社交对象。而品牌,也可以因此而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从而利用自己的“圈子”形成“品牌”影响力,甚至是“亚文化”。

正因如此,我们基于“社交品牌”的理念,致力于为品牌主探寻适合企业在社交媒体下塑造品牌价值的方法,使品牌在社交媒体中与当下受众进行全新沟通。我们以内容营销、品牌人格化塑造、社群运营等方式,为品牌建设强有力的社交形象,创造数字化时代独特价值。

相关方法论

社交商业(SOCIAL COMMERCE)

Back